产品列表PRODUCTS LIST

首页 > 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

  据2022年公布的《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介绍◆■★■■■,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林草沙产业企业已经超过1.55万家,沙产业年产值约5000亿元;建成国家沙漠公园98个,占地38.2万公顷;建成沙区特色树种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21个◆■★★◆★、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39个。沙产业已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市)达到了一定规模。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科学推进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孙国吉: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沙化和荒漠化地区是国土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加强防沙治沙、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观察者网:北京甚至在2021年还曾经遭遇过过去10年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沙尘暴范围也是近10年最广。沙尘暴的再次来临★◆★■★■,主要原因是什么?意味着整治土地荒漠化仍然重任在肩?

  孙国吉: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也是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将防治荒漠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加以推进◆■★★。

  还有一则河北两位残疾老人15年种树万棵的故事,曾经感动了世界,海外媒体竞相报道◆◆★。石家庄市井陉县冶里村54岁的老人贾文其和贾海霞从小一起长大◆◆,一个意外失去双臂,一个意外失去光明■■◆◆,但两人并未被生活的窘迫所打败,而是相互鼓励,从困境中一步步走出来■★★,将村内的荒滩变成了绿林。

  自2021年起★◆,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便进入了第三大建设阶段、第六个建设周期★■◆。三北工程第六个建设周期,为期10年■★,从2021年到2030年截止◆★◆■■,是我国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在2023年下半年■★■,在三北工程第六建设周期内启动了三大标志性战役◆★■,分别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我们也开始在国际上分享我们的治理经验■◆◆★◆。在这方面可否谈谈,目前我们在国际合作上面,都参与了哪些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长江中上游等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工程等17个林业重点工程■★■■,有力推动了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2000年以后,我国实施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对林业建设工程进行系统整合,对林业生产力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启动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加速推进了防沙治沙进程。

  观察者网:◆■◆■■◆“第四届碳中和国际实践大会”上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即■★★■,治沙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的政府、科研院所、当地村民在努力,很多企业也参与了治沙过程,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模式上的创新吗★■★★◆?

  观察者网: 这些年来★◆◆◆,光伏治沙成为一种创新的办法◆◆■◆■,也很有中国特色。能具体讲讲这方面最早的创意试点、发展过程吗◆★◆◆★◆?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在气候治理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迅速吸引了各方的注意。但关于“绿色中国◆■■”建设的很多成就,还不为人知★◆■■◆,其中之一就是在森林覆盖面积和荒漠化治理上:中国在过去20年里贡献了全球25%的绿色增加量■◆★★◆■;在全球仍有32个国家土地退化面积大于土地恢复面积的背景下,中国提前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土地净恢复面积全球占比 18.24%★■★★◆,位居世界第一■★■★■。

  这两位意志力坚强的老人不仅仅是在种树治沙,也是在用他们的行动育人。他们矢志不渝★■◆◆★★,拼搏奉献,以朴素的情怀和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推进治沙事业★◆★。

  孙国吉◆■:自1994年中国参与荒漠化全球治理以来,始终致力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世界携手防沙治沙◆★◆。近年来,中国不断开拓“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合作机制引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发展◆★■★,促进南南合作,推动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推动中国主张★■◆★,凸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中国在调动国内力量的同时■★,也引进了国际资金和技术经验■★■◆,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签署的与荒漠化治理相关的双多边合作备忘录已达30多个,与9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孙国吉■■★◆■:在陕西榆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的毛乌素沙漠◆◆★■◆■,30多年来,当地村民殷玉珍和她的丈夫坚持不懈■■◆◆★■,在茫茫沙海中创造了奇迹,摸索出一套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治沙方法,治理流动沙丘面积达6万多亩,使昔日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王国■◆◆★★”★◆★◆■◆。在她的带动下★★◆■,农牧民掀起了造林治沙的热潮◆■◆★■★,涌现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40户★■★★★。

  这三大狙击战目前进展顺利,扎根北方的环保卫士仅用半年时间◆■,便在2023年底完成了造林种草1000万亩的目标。

  孙国吉:我国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治沙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以水定绿★■◆◆◆,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干旱区广泛推广应用滴灌节水造林技术,较传统的浇灌节约用水近70%。选用推广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科学配置林草植被◆★★◆。科学推广宁夏中卫沙坡头◆■、甘肃民勤、内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河北塞罕坝等治理模式。加快防沙治沙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聚乳酸(PLA)网格沙障★■◆◆、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得到广泛应用。

  库布其沙漠最常用的种树技术是微创气流植树法,用常压水作为动力★■■★★,在沙地里用胶皮水管冲出一个深1米左右的孔洞,再把苗条插入孔内,让苗条与沙土层紧密结合◆■■★。用水管冲击沙土,使得挖坑■★◆◆■、栽树、浇水三个步骤可以一次性完成,栽一棵苗木仅仅需10秒钟★■★,大大提高了栽种效率■◆★。微创气流植树技术■★,不但不破坏土壤◆■★■◆,还能大大提高治沙效率、提升植物成活率◆■■★、减少治沙投资。

  沙尘暴不能消灭,但土地沙化可防可治,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荒漠化防治仍然是当前一个阶段减少沙尘暴频率和危害的有效手段。同时,荒漠化防治需要加强全球治理■★、全域治理,沙源地、途经地的各方都需要相互协作。科学认识沙尘暴,推动沙源地跨境全域治理■◆,人人参与荒漠化防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为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做最大考量,才是长久之道。

  观察者网:◆★■■★“绿色革命”正在中国悄悄发生,这些年大家逐渐意识到我国在减碳和绿色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比如我们的新能源车在能源转型上取得的成绩■■,再比如过去20年来■★■,我们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我国率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批复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推行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我国的防沙治沙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呈局部地区扩展,但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性减少的局面。

  光伏在荒漠化地区资源丰富,发展光伏有利于减弱干旱,改良沙化土地,发展经济作物,但是高成本是发展障碍,若光伏实现治沙和扶贫互补发展则可产生增值效益。考虑到扶贫、治沙、节能和治污等增值效益,光伏实现互补发展效益远大于发展风电■◆,也比传统煤电有优势,在光伏资源丰富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观察者网★■★■■:在防沙治沙上面,传统的办法就是种树,在这方面,也有不少参与防沙治沙种树的个人英雄的故事在国际上传颂,据您了解★★■,哪些人和事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孙国吉:事实上◆■★■★,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近年来呈现明显减少趋势★◆■■◆■。沙尘本天然★◆,是一个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由于大陆腹地的荒漠区植被稀少、地表多★■◆★★■,加上冬季融冻之后地表物质松软★★★★、风力加剧,使春夏之交成为沙尘爆发期。另外,我国北方地区的高大山地多以东西走向为主,偏西风向东推进过程中不能遇到有效的阻挡◆■◆,导致沙尘可以快速迁移到东部◆■★★■★。

  荒漠化与林线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表现■■◆■■,更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直接结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态度,有效防治荒漠化,合理利用林区资源,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对人类未来的责任与担当。要想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必须提高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

  孙国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拉开了荒漠化防治的大幕■★★■★。相继采取了工程治理、制度建设、政策支持等重大防治措施,越来越多的沙区民众、科研团队、社会力量投身荒漠化防治,并致力于荒漠化防治成果的取得和巩固★■。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隐花植物如蓝藻■◆、荒漠绿藻、地衣★★★■、藓类和土壤微生物以及相关其他生物体,通过菌丝体、假根和分泌物等在土壤表层颗粒胶结形成的十分复杂的复合体★■■◆★◆,是广泛分布在寒区和旱区严酷环境中的重要地表覆盖景观特征之一,其覆盖度占到荒漠地表活体覆盖的40%以上,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构建者和组成成分■■◆◆◆★。目前◆■★◆◆★,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已累计在宁夏境内推广4000余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节约了大量的防沙治沙成本■◆★。

  另一方面◆★■★,提升防治精细化水平。我国每5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调查工作,2021年又新增年度动态监测,正是为了动态把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变化,不断优化防治方案。目前,我国正持续推进造林、种草改良、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油茶种植等任务落地上图。去年,首次实现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年度造林任务。

  沙尘暴可防,生态工程有功■★。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沙化防治和退牧还草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间接也改善了下垫面的自然条件。但三北防护林并不是“治疗★◆◆■”沙尘暴的◆★◆◆★“专用药”和“特效药◆★◆★”,仅依靠植树造林来阻挡沙尘暴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对自然不合理的过度开发业已得到遏止。

  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1月11-22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在全球气温屡创新高、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的当下,本次会议汇集了全球各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社会的领导人,共同为当前人类文明面临的重要挑战寻找具体的解决方案■◆◆■◆。

  我们撬动国际资源,引进■◆■★■、应用、推广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推动防治技术升级和机制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签署公约以来◆■,我国在荒漠化领域开展各类合作项目90余个,引进资金近40 亿元人民币■■■,覆盖我国 11个省◆★。

  中国是如何几十年如一日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与荒漠化斗争并取得如今的成就的?近日在“第四届碳中和国际实践大会”会议现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第一副会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向大会简明扼要地介绍。会后孙国吉会长就读者关注的更具体的问题,通过书面的形式回答了观察者网的提问。

  人工蓝藻结皮治沙技术,大大减少土壤结皮时间从而起到固沙的作用。图为人工蓝藻结皮接种体规模化培养基地赵洋摄

  土地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想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必须提高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防沙治沙承载着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保护等新使命、新任务■◆■■★; 认真组织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孙国吉:■■“西北■◆◆★■★、华北、东北”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可谓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超级工程之一。三北防护林工程总体规划建设周期从1978年到2050年,耗时长达73年,整个工程分为三大阶段八大周期。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40年,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

  习指出:“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强化科技支撑■★◆■■◆,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就一定能不断书写我国荒漠化防治新篇章,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国土绿化和荒漠化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土地沙化逆转速度不断加快,使得中国的荒漠化防治进入到了历史的最好时期■◆■★。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千米◆■,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千米◆◆,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成为全球荒化治理的标杆。

  观察者网◆■:您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启动了一系列的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可以请您选一个代表性的工程,来说说咱们在治沙领域取得的成就吗★◆★■?

  而您在“第四届碳中和国际实践大会”的演讲中讲到★■★★◆,其实从新中国成立◆◆■,我们的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就已经开始了◆★■,能不能简要讲一讲这个演进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不仅推动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观察者网: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很形象地说明了,防沙治沙是代代传承的事业。在进博会“全球气候变局下的可持续贸易”分论坛上■★★■◆,联合国环境署前执行主任兼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对中国在气候变化上的贡献予以很高的肯定;原中国石化董事长、COP28 UAE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还讲到,目前气候变化西方国家吆喝多,行动少■■◆◆★,只有中国政府是真正在行动的。那么中国作为行动派■◆★■■◆,咱们在治沙上面,具体建立了怎样的行动机制,提出了怎样的目标◆◆■★■★,怎么一步步落实的呢?

  在理念方面,我们通过德国援助的项目引进参与式管理理念,让当地林农切身参与荒漠化土地规划与治理,充分调动了当地民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在设备方面,我们引进美国贸易发展署援助的低压节水喷灌设备以及意大利集水造林机械系统■◆◆,提高了特定立地条件下的荒漠化治理成效;在技术方面,我们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引进了滴灌★■★、灌木加工利用、水体生态修复、土地利用制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工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观察者网■◆:中国与沙漠化斗争的70多年,作为一线工作者■★,在世界气候大会召开的时候,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平衡,您有什么样的体会和呼吁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孙国吉:习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荒漠化治理有利于整合治理资源、丰富投资主体■★■◆◆◆、增大治理投入■◆■■◆、提高治理效果,促进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观察者网■■★:根据官方数据,2000—2017年★◆★,中国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进行绿地恢复◆■■◆★,大地实现“由黄变绿”,贡献了全球25%的绿色增加量;对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项指标,每一项都表现出趋好势头■◆■★。2000—2015年◆◆◆◆,中国土地净恢复面积占全球的18.24%,位列世界第一,对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输出治沙技术和经验,为各国学员提供研修和培训◆★★◆■,举办了一系列荒漠化防治领域的重要论坛和国际会议,如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国与海湾组织合作论坛★■■★■、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东北亚环境合作机制等都将荒漠化防治列为了优先领域◆★。

  孙国吉: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模式,开展风电光伏治沙、防风★◆★、固草,有助于系统保护和修复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新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友好发展。■◆■◆■“三北”工程六期规划明确将“生态光伏治沙”作为主要任务之一,要求将治沙与用沙相结合■◆■■★,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积极推动光伏发电与生态修复、现代农牧业协同发展★★■◆◆。

  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是宁夏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主要推广的固沙新技术,该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和应用将实现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加速、提质和增效。

  一方面,把握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对不具备治理条件的区域,要严格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封禁保护。对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治理时也要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林水平衡,重点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人工造林◆★■■。惟其如此■■◆◆,才能推动自然演化过程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大漠风尘日色昏◆◆★★,北方的读者对此再熟悉不过。须知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

  今后,重视生态用水配给■★★◆◆,增加生态用地供给,牵住“水■★◆★■”和★★“地■★◆★■◆”这个牛鼻子,是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任重道远★◆★■◆★。沙尘暴无国界◆■★◆■★。境外沙尘暴灾害随时有可能进入我国,周边如中亚一路、蒙古一路的沙尘暴威胁始终存在。天然沙漠◆■◆◆★、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既然人类不可能消灭沙漠★◆◆★■■,也就无法消灭沙尘暴。

  同时■■◆■★◆,我国成功举办了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全球纪念活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形成了《鄂尔多斯宣言》等重要成果,建立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开启了与国际组织携手治沙◆★★、共建“一带一路”的先河◆★,不断引领公约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不断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向纵深。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立研发团队,在我国系统开展了生物土壤结皮生态功能的研究。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研发了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这一技术突破了干旱区的水分制约,以土壤生境修复为目标,具有建设周期短、稳定性好、固沙效率高、治沙效果好、适用范围广■■★、操作简易等优点■★★■,是我国防沙治沙的利器★■★■,也是目前国内外最前沿的固沙和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之一。

  2019年下半年★■◆★◆■,我国不少区域的光伏项目经济性持续提升,作为一种创新的治沙模式★★■◆◆,光伏治沙近年来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广泛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效明显。当前,引入光伏治沙,在保护光伏场区的同时,还能选用适合沙漠生长的经济植物,利用沙漠发展有机农牧业◆■■◆,利用沙漠旅游带推动沙漠风情旅游,将沙害变为沙利,提升沙漠荒地利用价值。

  观察者网■■★:科学防沙应该是治沙工作的核心,我们的科学家和治沙工作者钻研了哪些治沙利器◆■,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比如微创种植法,蓝藻■★■◆■■,能请您讲讲科研团队的研究过程和最后的成效吗?

  沙尘暴自古有之★★◆■,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存在★★■■■,千百万年来粉尘的持续堆积■◆◆■,孕育了我国的黄土高原■◆★◆★◆。只是进入到人类历史时期“人类世”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沙尘暴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我国与公约秘书处合作,相继承办了亚洲防治荒漠化部长级会议、妇女与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公约国际会议、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全球纪念活动等重大活动;承担了亚洲区域荒漠化监测与评估专题网络,建立了防治荒漠化国际培训中心■■◆,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对发展中国家技术研修和培训,受到各缔约方★■★★◆,特别是受荒漠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好评。

  我国荒漠化治理和沙区扶贫主要面临诸多难题,如:干旱加剧、财政支付压力大、沙区脱贫径少■★。长期以来,治沙和扶贫分治导致顾此失彼★■,需共治解决◆★◆■■。